腾博官网诚信为本,专业服务

山村有个好书记——记余姚市陆埠镇干溪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

更新时间:2010-05-18    来源:    浏览:

       今年春天,一个人的病情,成为余姚市陆埠镇干溪村村民心中最大牵挂。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,在带领干溪村从负债10多万元的“倒挂村”转变成富裕文明的小康示范村的时候,自己却积劳成疾,被确诊为鼻咽癌,需要进行6次化疗、35次放疗……  
 
  近日,记者先后走进了周以国所在的陆埠镇干溪村、省肿瘤医院。
 
  “信任抵千金,我没理由推却!” 
 
  干溪村由原干溪、近山、里岗、外岗四个村合并而成。2001年4村合并时,村里负债10多万元,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“倒挂村”。
 
  合并后,谁愿意、谁又能担当得起这个村领头人的重任,成为村里的大难题。
 
  在里岗村担任了近40年村干部的李象桥清楚地记得:当时,周以国家里有个小厂,生意刚刚红火起来,大家多次提议他担任村支书都被婉拒了。
 
  心急如焚的李象桥和另一位老支书魏长兴,只好带着一帮老党员、老干部来到周以国的家里,拍着桌子厉声责问他:“我们都老了,你是一个党员,难道就忍心看着干溪村垮下去吗?”
 
  “信任抵千金,我没理由推却!”那年4月,全村党员一致推举周以国担任村党总支书记。
 
  要干就要动真格。周以国担任村支书后,马上烧起了“三把火”
 
  “第一把火”是破除“顽疾”。并村时,村里只有1间办公室,6个村干部挤在一起办公。村里有不少闲散的群众经常到村办公室聊天,真正有事的村民却挤不进来。
 
  “给我一点时间,如干不好,我辞职。”周以国将一块“有事请坐,无事请谅解”的牌子挂在了村委会办公室门口。经过几周的引导,闲杂人员不见了,办公环境得到大大改善。
 
  与此同时,周以国作出了一项硬性规定:村干部每周上班5天后,每周六开会,将村里待办的事情统统摆到桌面上讨论,形成统一意见后,班子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落实。一周后开会时考核进展情况,工作时间不能随便请假。
 
  从那以后,村干部像上了发条一样,跟着周以国白天黑夜地奔波。
 
  “第二把火”是解决多年来村民拖欠的电费和农业税。周以国把拖欠户的详细情况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做了通报,并提出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处理意见。
 
  村民周某欠村里电费3年多,一共近千元。只要稍有空隙,周以国就到周某家里做工作,并通过其亲朋好友苦口婆心地与他讲道理,直至他答应交清欠款。通过6个月的努力,除一户因经济困难,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免缴外,其余拖欠多年的10万余元欠款全部得以收缴。
 
  “第三把火”是壮大村集体经济。
 
  “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,必须引进企业;而要引进企业,只能‘筑巢引凤’。”在全面清理了村级资产后,周以国就把目光锁定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问题上。但当时许多人担忧,干溪村地处穷乡僻壤,“筑巢”真能“引凤”吗?那段时间,周以国常常利用各种机会,不断地向上级领导、班子成员和村民交流自己思考已久的设想。
 
  在取得共识以后,村里决定征用土地,四处招商引资,并努力为落户企业提供一系列热情周到的服务。
 
  目前,一个规划面积130亩,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工业小区终于落成了。良好的投资环境,使干溪成为创业的热地。至今,全村已有大小企业80余家。周以国没有辜负党员、村民对他的信任。十年来,在他的带领下,干溪村村级集体经济逐年壮大。2009年,这个昔日的“倒挂村”实现社会总收入9430万元,村可支配收入101万元,农民人均收入达9618元,分别比2001年增长384%、493%和186%,成为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之一。
 
  “为官一任,就要造福父老乡亲。”
 
  走进余姚陆埠镇干溪村,一排排崭新的农民新居显得十分注目。村干部告诉记者,这是干溪村的高山移民安置点。
 
  离中心村五六公里的里岗、外岗是两个高山自然村,有250多户人家世代居住在山顶上。由于没通自来水,也没有卫生设施,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。不少年轻力壮的村民宁可下山打工租房住,也不愿再呆在山里。
 
  这让周以国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在调查摸底中了解到,95%以上的村民都想移民下山,但是他们都心存疑虑,认为这是 “天方夜谭”。
 
  “为官一任,就要造福父老乡亲。”办事雷厉风行的他,千方百计地邀请了浙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来为村里设计规划蓝图,并于2003年出台了干溪村整体改造发展规划。在当时,一个小山村搞这样上档次的新农村建设规划,还是稀罕事,就连参与规划设计的专家也赞叹说:这个村支书有魄力,目光远大!
 
  根据村里的这一发展总体规划,干溪村当年就决定了实施下山移民安置工程。
 
  实施下山移民工程,干溪村里却拿不出一分钱的启动资金。周以国以个人的名义向一家企业借了200万元的启动资金。借钱时,他问企业老总:“如果我到时还不出钱,咋办?”对方回答:“我相信的是你周以国的能力和信誉,到时真若还不出,你就来企业打工,这笔钱算是预付你的薪水。”
 
  为了制定下山移民政策,周以国多次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代表会,先后开展了7次问卷调查,广泛听取意见、建议。同时,为确保移民住上“放心房”,所有移民安置工程的建造发包一律采用招投标形式,并附加了资质要求,避免出现空包、转包等不良现象。
 
  “让我们搬下来可以,如果房屋质量不行的话,坚决不行。”53岁的村民李贤涛一有空就会跑去工地上瞧瞧,大部分时间看到周以国也在工地上忙前忙后,过问房屋质量监督工程建设。李贤涛告诉记者,他们关心的问题,周以国书记都先想到了。
 
  然而,下山移民工作的难度,远远不止这些。干溪村村委会主任蒋加良至今仍感慨万千,在征地和老房拆除过程中,部分群众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。周以国就带领村干部在茶余饭后、节假日时间,动员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上门做思想工作。
 
  2008年底,山上还有两户人家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迟迟不肯搬迁。周以国就召集所有村民代表赶到现场,一起做工作。最后,这两户人家终于与村里达成了搬迁协议。
 
  “不仅上班近了,小孩读书也方便多了。”最早搬入干溪新村的李贤涛告诉记者,移民下山后,上班骑自行车的话5分钟就到了。
 
  目前,干溪新村已建房312户(套),其中,抽签到户271户(套),入住100多户。这个历时8年、投资5000余万元的下山移民工程,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纠纷、上访、质量和安全事件。
 
  说起周以国为村里办的实事,干溪村人如数家珍:全村实现了村内主干道路硬化,新建桥梁2座,方便了群众出行;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室,方便了群众就医;改造后的菜场,方便了群众购物;村落文化宫三期建成,方便了群众娱乐;庭院整治,美化了村庄环境……
 
  “处世须多一腔正气,奉公应无半点私心”
 
  当村支书以来,周以国一直将心思全都放在了村务上。凡是事关村民的事,总是风风火火;遇到自己的事,总是不温不火。
 
  从去年8月开始,周以国频发头痛。有一次,村委正在办公室开会,周以国的鼻孔突然鲜血不停地往下滴。大家都劝他去医院诊断一下,他居然说:“流个鼻血,又不是大事,我头抬一会儿就好了,你们接着说。”
 
  就这样,病情一拖再拖,直到今年1月4日,周以国在被确诊为鼻咽癌后,才被镇里领导和村干部“逼”着住进了浙江省肿瘤医院。到医院时,他还随身带了厚厚一叠有关村里下山移民安置工程的资料。
 
  越来越多村民都住上新房,但是走进周以国的家里,记者发现,这是两间建造于80年代的小楼房,墙面石灰斑驳脱落,家具也已经用了几十年。
 
  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,妻子周爱莹也曾催过丈夫把旧房子整整。可他总是说:“村里事多,大家的事情要紧,自己的事以后再说。”
 
  村里工程和企业多了,想找周以国走后门、接项目的人自然也多起来。
 
  “一切工程都要经过招投标”、“不吃承包施工方的一顿饭、不拿一包烟……”周以国立下一条条规矩。
 
  这几年,周以国为了给村里办事,自己贴了不少钱,家里的私车经常被公用,但从没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汽油费。
 
  在村干部的引导下,记者来到周以国简陋的办公室里。在他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压着几份“近期工作安排”,左边还摆放着《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》等书,右边放着移民安置住宅小区平面设计图。
 
  而办公室外面的一间小会议室内,满满的几十块奖状奖牌:宁波市文明村、余姚市文明村、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……在这些奖牌中间,是一副对联,上面写着:“处世须多一腔正气、奉公应无半点私心”。
 
  数十块奖牌,见证了周以国担任村支书的近10年辛勤;这副16字对联,诠释着周以国的精神品质和为“官”之道。
 
  4月9日,记者在省肿瘤医院见到周以国时,5位从余姚赶来的村民刚走。周爱莹说,从丈夫住院以来,到现在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来看过他了,少说也有好几百人。
 
  刚刚经过50多个小时的化疗,周以国脸颊两旁肿得发紫,鼻子周围颜色发黑,这位48岁的汉子,往日的那股“牛劲”已经不复存在,看上去身体非常虚弱。
 
  谈起村里的事,他说:“我不后悔10年前的选择,看到村里天天有变化,我每天都很开心。”